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先锋使命,教师党支部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基础单元。能源学院党支部紧密围绕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特色,聚焦能源行业技术升级及人才需求,探索“333”党支部工作法,以党建引领科研,以科研反哺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强化政治引领。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意义,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交流研讨。在工作规划与部署中,坚持党建工作与科研育人工作同谋划、同推进,成立“科研育人工作小组”,由支部书记与院长担任组长,负责统筹科研方向规划以及育人资源的整合调配。党支部立足国家“双碳”战略以及能源安全等重大需求,确立了“双碳创新技术”“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绿色新材料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四大科研攻关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科研素养和职业素质,确保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以及地方经济发展。
深化课程思政。党支部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积极打造“一党员一科研一课程思政”工程,以党员示范引领学院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科研思政”案例,推动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有机融合。如在《化工原理》《石油化学》等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绿色低碳理念”,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如党员教师以参与的《化工园区危化品管道事故次生衍生致灾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项目中的典型事故案例为素材,转化为课堂情景模拟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事故背后的安全责任与职业伦理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与崇高的职业伦理观念,使其深刻认识到化工从业者对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肩负的使命担当,进而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校企双元育人。党支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以党建共建、人才培养等为载体,积极推动学院与中石化、百宏集团、万华化学、古雷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万华订单班”“中石化森美加能站经理订单班”“科研实训基地”等,“双导师”(校内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转化为生动的育人“活教材”。针对毕业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在《综合加能站运营与管理》等特色课程中,邀请企业党员劳模、大国工匠讲授 “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并对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有效促进专业实践与科研素养培育的双向提升。
▲ 与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综合加能站经理班揭牌暨开班仪式
▲ 邀请全国劳模进校为师生作专题讲座,并聘请为导师
用好科研平台。党支部依托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汽车清洁能源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泉州市绿色油品生产技术与应用科技创新平台、汽车洁净能源技术研究所4大科研平台,设立“党员先锋岗”“学生科研创新岗”。教师党员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从学生大一阶段开始,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究、技能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学生团队在党员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膜法无边-碳捕集技术领航者》《电织光辉——开创电化学类金属陶瓷层纺织综丝新纪元》项目荣获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碳索未来-膜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解决方案》获得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并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
建强科研团队。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由“1名党员牵头+N方资源整合”的“1+N”的科研团队模式。每个团队依据专业特点,吸纳不同年级学生加入团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成立了“油气储运技术创新团队”“应用化工设计大赛创新团队”等2个科研创新团队。如应用化工设计大赛创新团队在“固体酸催化苯和氯化苄烷基化研究”“轮胎裂解油萃取技术的研究”,油气储运技术创新团队在“碳索未来-膜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解决方案”等多个项目中,120余名学生从科研选题、市场调研、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实验验证各个环节,均全程参与、积极投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荣获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学生在老师科研项目中,系统学习科研技能,培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突破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党员教师带头担任项目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加强科研基础训练,提升科研能力,科研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立项省级项目6个、国家级项目5个。近三年来,党员教师主持科研项目的占比达70%以上,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竞赛项目达35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
竞赛驱动赋能。构建 “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五级竞赛体系,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牵引,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实践平台。在院级层面,举办“小小化学家”实验技术大赛、拆“泵”专家比赛、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等技能竞赛,通过反复竞赛锻炼,磨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以竞赛驱动学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科研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优异,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30余项,如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HSE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铜奖和省赛金奖、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等。
打造“科研大讲堂”。以学校“南翼讲堂”为依托,创新打造“能源产学研讲堂”。定期邀请校内外专业教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举办专题报告,如《双碳目标下,我国的氢能利用》《新形势下天然气清洁能源发展展望》《现代化工新型分离技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一种应用于室内污染净化的创新方法》等。同时,组织学生走进万华化学、漳州古雷、中石化厦门油库等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科学素养。
▲ 邀请校内外专业教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作专题报告
建立专业社团。以专业性学生社团“清洁能源工作室”为依托,建立“专业老师+学业辅导员”双指导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社会实践等活动。例如,在“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技术”研究项目中,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文献检索、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科研技术运用能力。结合“科技活动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教师党员带领社团成员走进企业、社区开展“能源科普进社区“企业安全巡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与中石化联合开展“安全生产月”岗位练兵活动,为企业提供设备检测、安全培训等技术支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节能减排知识宣讲”,累计服务群众上千人次,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产业”的价值追求。
建立激励机制。将科研育人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审推荐体系,对指导学生取得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以及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绩效专项奖励。近三年,多名党员教师因科研育人指导比赛工作成效突出,在绩效评分中获得高分,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标杆,激励更多教师主动投身科研育人工作。构建“科研实践 + 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素质分的加分依据,同时在学生评优评先中纳入考评范围。鼓励学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项目。例如,在订单班考核中,将 “解决企业现场问题能力”“遵守行业规范表现” 等纳入素质分加分项,推动形成 “以研促学、以学促用” 的良好氛围。
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与科研育人目标同向、机制协同、组织保障、队伍联动。以“333”工作法推动党建与科研育人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融合成效初显,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近三年,教师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21篇,获发明专利7项,1个团队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4人获评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银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师获教学竞赛奖4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获行业企业好评,科研项目到账额持续增长,形成“高校科研反哺产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良好生态。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企业对毕业生“责任心”“抗压能力”等软技能满意度超95%,考研升学多人考入西安石油大学、长江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中国青年报》曾以“福建6家石化企业到高职争抢实习生”为题报道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