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学院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全力冲刺评估材料筹备等关键工作,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10月22日,能源学院召开教学科研工作例会,学院吴茶水书记主持会议,全体教师参会。会议围绕评估材料、教学管理、岗位实习就业与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四大核心板块展开详细部署,为后续工作划定“路线图”。

一、锚定评估目标:压实材料筹备责任,全员协同攻坚
吴茶水书记在会议中强调,评估工作关乎全院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绝非少数人之事,需全体成员高度重视、通力配合。当前学院评估材料完成进度约 62%,距离 11 月 20 日的最终完成节点仍有差距,各专业、各教师需紧盯任务不松懈。
会议明确,针对 8 个一级指标、24 个二级指标、50 个观测点、115 条基本要求及 174 条任务,各专业需配合秘书完成材料补齐与动态更新——9月已提交的初稿需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涉及材料需尽量图文并茂以增强说服力,更新内容需及时反馈秘书替换;2024 年教学档案归档工作正同步推进,缺失的专业、实验室及学生工作材料需各负责人配合补全;后续材料排版装盒工作将抽调教师协助,全体教职工需服从安排,确保高效完成。

二、聚焦教学质量:细化管理要求,筑牢育人根基
教学工作部署环节,吴茶水书记要求以“规范 + 创新”为原则,落实各项教学任务,提升育人实效。
1.评估型说课与“说专业”推进:新一轮说课已全面启动,教师需按统一模板制作 PPT;新进教师(黄鸿键、刘春华、龚子家、吴文景、梁鹏教授)由对应专业组织说课标准学习,确保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科学规范。专业带头人需围绕“专业建设定位与思路、做法与成效、特色与亮点、问题与改进、规划与举措”五大模块准备“说专业”汇报,其中油气储运工程重点专业定于 10 月 29 日汇报,其余专业安排在 11 月。
2.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需强化企业访谈(需对接头部龙头企业),其他专业参照该专业版本优化报告;本学期6门线下公共选修课(由丁慧贤、刘春华、梁鹏、陈仕林、牛海波老师授课)需按要求准备材料;各专业至少推荐1门课程申报校级思政示范课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需补报),可联系马院教师提供指导。
3.实验实训与课后服务规范:实验实训开出率需达 100%,从计划签字审核、学时与大纲一致,到报告评阅(需附成绩,不可仅写 “阅” 字)、材料归档,9 个关键环节需严格落实 “谁上课谁负责”;23 级应用化工专业认知实习需做好安全管理与材料规范,年轻指导教师需在教研室统筹下提升带教能力,其他教师可深入企业了解前沿技术;课后答疑需线上(学习通直播录屏)与线下结合,每周1次、每次2小时,教师需及时填写《课后辅导答疑记录》。
此外,会议强调全体教师需携带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学生名册四大材料,配合教务处与督导的随机听课及课堂管理,严守教学规范,保持 “零教学事故”记录。

三、抓实毕业环节:盯紧实习就业与毕设,守住育人底线
针对岗位实习就业与毕业设计工作,吴茶水书记要求 “过程严管、结果求实”,确保毕业环节有序推进。
1.岗位实习管理:目前已收回 142份三方实习协议,116 份未交(含 67 人自主实习、18 人未落实单位),指导教师与辅导员需跟进落实;工学云平台材料审核需确保单位与学校双公章齐全,实习周报提交率(84.98%)、批阅率(78.54%)及准时批阅率(55.58%)需提升,实习指导记录需每周1 条、共24条,避免事后补填。
2.毕业设计推进:2026 届毕业设计中,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流程规范,化工专业作为首届需重点关注——教研室需召开专题会议(专业带头人为第一责任人),掌握学生计划表、开题报告、设计说明书初稿等进度,利用暑期在校时间攻坚,为明年评估做好准备。
3.就业工作优化:2025 届截至10月23日就业率达95.3%,超额完成目标,辅导员需跟进未提交就业材料的学生;王婷婷需收集2023-2025届不少于10个就业典型案例,作为人才培养成效的佐证材料。

四、梳理科研成果:肯定成绩补短板,冲刺年度目标
科研工作汇报中,吴茶水书记既肯定成效,也点明不足,明确后续攻坚方向。
1.已达标指标:教师论文发表7篇(目标 5 篇),高质量论文 4 篇(达标);发明专利授权 9 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大创赛项目申报 5 项、立项 5 项;学生知识产权申请 18 项、授权 8 项,软件著作权 4 项。
2.待攻坚任务:横向技术服务仅完成 33.5 万(目标 250 万,另有 20 万待认定),差额较大;科研需补 1 项厅级、1 项省级项目,教研需补 1 项省级项目。会议要求黄鸿键、刘春华等新进教师及无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备战年底省级中青年教师科研立项,全力补齐缺口。
吴茶水书记在总结中强调,当前各项工作已进入关键冲刺期,全体教师需以“主人翁”意识压实责任、协同发力。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细化落实各项部署,以扎实的工作成效推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为评估工作顺利开展与学院长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