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是对历史文脉的深刻铭记,更是汇聚奋进伟力、砥砺初心使命的时代召唤。在晋江内坑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上,“烽火内坑,红色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7月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和寻访红色印记,梳理内坑红色文化脉络,诠释其精神内核,以青春实践赋能红色基因传承,为赓续与弘扬区域红色文化注入强劲动力。

内坑寻红,解码口述史中的红色记忆
实践团沿闽南革命烽火遗迹展开文化溯源。于五峰公园晋江地方党史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展陈与艺术装置的双重阐释,系统了解晋江地区从中共地方组织创建至今的13个重要历史节点,包括抗日救亡、战略突围、“晋江经验”孕育等,铸就的黄金信诺与反压迫精神令青年学子抚今追昔,深刻体悟“江山就是人民”的初心密码。

随后参访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伴随讲解员的生动述说,1919-1949年间泉属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长卷徐徐展开。当凝视展柜中泛黄的《晋南导报》创刊号,成员们恍见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子丹心,“岁月静好皆因前赴后继”的历史箴言,在青年心中激荡出“请党放心”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嘱托,化作学子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铿锵誓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迸发出新时代的回响。


古村蝶变,红色血脉焕新发展路径
在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内,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朱仁寿、尤大斧等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循着英雄足迹,实践团踏访安海仁寿村和砌坑村,于时空对话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实践团赴砌坑村乡愁记忆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展厅中斑驳的农具与泛黄的文献,将尤大斧精神凝练为触动心灵的红色印记。团队成员感慨:“前人星火可燎原,吾辈当以担当续写篇章”,誓言将革命信念转化为服务当代的实践动能。


实践团走进安海仁寿村,朱仁寿烈士的担当精神在村干部为民解忧的身影中薪火相传。古厝飞檐与现代厂房相映成趣,印证“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智慧。当革命故事化作村规民约的血脉,成员们深刻体悟:“红色基因非僵化教条,乃破土新竹,既承传统风骨,更绽时代新芽。”古韵今风间,青年一代读懂了守正创新的传承真谛。
朱仁寿烈士的担当精神,在村干部为村民奔波的身影中得以延续;尤大斧的勇毅,则化作了产业园里攻克技术难关的强大动力。古村的老墙与新建的厂房交相辉映,诉说着红色基因如何在发展中获得新生。革命故事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为了村规民约的精神源泉。


绘红留痕,用青年视角重构历史对话
实践团先后深入亭顶村红色粮仓旧址及内坑镇政府开展调研。在革命遗址现场,实践团通过口述史访谈了解“捐、购、抢”三位一体的战时粮秣筹措机制,结合地理区位分析战略选址智慧,深刻体悟“民心向背定兴亡”的历史铁律;在探索如何保护并传承内坑红色文化的访谈环节,司法所所长苏雅雅娓娓道来内坑镇红色文化发展的崭新蓝图。她聚焦“保护修复+文旅融合”双轮驱动模式,既精雕细琢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筑牢历史文脉基底;又巧借“红色草地音乐节”等创意载体,以艺术激活红色记忆。通过联动文旅等多元主体,构建沉浸式教育矩阵,让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谱写出新时代的精神传承华章。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传承内坑红色基因,实践团手绘8处红色地标图谱,尝试打造可视化绘本,同步开展“银发对话”口述史计划,通过深度访谈老一辈革命者与地方党政负责人,形成采访手记。通过“视觉化演绎+互动式传播”,让红色记忆以青年语言活化,在手绘创作与口述实录的碰撞中,完成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此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红色文化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在走访革命旧址时,斑驳的老照片与泛黄的家书令成员们热泪盈眶,真切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正如李大钊所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未来,“烽火内坑,红色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将以青春为笔,蘸取信仰原色,着力推动红色精神火炬突破地域界限,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挺膺担当,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民族复兴汇聚青春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