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但其非遗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急需社会关注与青年力量投入。基于此,2025年1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八方书院“乘世遗之风,重走海丝路”专项社会实践队将目光牢牢锁定泉州。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古桥、古港、古迹遗址;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深入拜访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深度挖掘非遗传承的深层内涵。

窑火永存
以实践淬火赋闽陶时代新生





探千年窑火,悟匠心传承。在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的研学中,实践队深入探寻磁灶窑的发展轨迹。从南朝至宋元,磁灶窑发展脉络清晰,早期受原料制约以青瓷为主,工艺质朴,承载着南渡汉人生活印记。宋元时借海洋贸易东风,成为重要外销基地,与德化窑共铸泉州陶瓷业辉煌。虽多为粗陶日用器,但因实用性与技术融合而生命力顽强。走出展厅,队员们实地探访金交椅山窑址,通过观察窑炉结构、陶瓷残片与生产环境,直观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艰辛,并与讲解人员交流遗址保护现状,深化了对文化遗产守护的使命感。
践陶艺匠心,传文化薪火。实践队还亲身体验了传统滴水兽制作。在讲解员指导下,队员们以陶泥为媒,学习模具填压、脱模修坯等工艺。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细致耐心,队员们屏息凝神,将匠心倾注于指尖,最终完成了一批形态各异的滴水兽坯体。尽管成品略显粗拙,但每一件都凝结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忱。这场跨越古今的实践,不仅让队员们体会到陶瓷制作的艰辛与匠心,更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传承需代代接力——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创新之力活化传统,方能让千年窑火永续不息。
闽味共守
聚青年之力续古早味之魂




探秘非遗技艺,感受传统魅力。古早味是闽南文化的独特印记,承载着海丝文化交融密码。实践队走进来旺良品堂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开启非遗探秘。在工坊,队员们目睹手工面线制作,传承人凭借五代传承的经验,把面团拉成细如发丝的面线,“拉、甩、弹”间尽显精湛技艺。在风吹饼车间,实践队员们对比机械与手工制作,发现机器虽高效,却少了手工的烟火气。工坊集群里,15位古早味传人带来多种技艺,队员们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及切身观察,了解了基地产销结合的传承模式。
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未来。实践中,队员们与百年婚轿、古早味工坊深度接触,通过沉浸式调研,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探索,更让大家明白文化传承要立足当下,以创新为笔,书写传统文化发展新篇章。
剪艺萃新
探指尖非遗助剪艺活水长流




溯源晋江剪纸,领略非遗魅力。实践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开启“传承指尖技艺,探寻晋江非遗”之旅,实践队走进晋江市剪纸协会会长陈金矿老师的工作室,深入挖掘晋江剪纸文化。通过与老师的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晋江剪纸起源于百姓农闲时的即兴创作,早期工具简单、技法稚嫩,多以生活事物为题材,质朴的作品却承载着往昔生活印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剪纸融合戏曲、建筑等元素,题材拓展,技法精进,成为艺术精品,流传周边。传承中,艺人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借代代相传、学校课程等方式,让其在新时代活力满满。
探秘非遗展馆,感悟文化传承。离开剪纸工作室,实践队来到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这座汇聚丰富非遗的展馆,借助先进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以多媒体展示生动呈现晋江非遗文化。队员们从中了解到剪纸在当地民俗活动里的重要意义,对剪纸艺术有了更全面认知。
海丝共践
以专业护古建智慧扬海丝精神




探寻安平桥,领略海丝商贸智慧。实践队循着宋元海丝的历史回响,开启了对世界遗产安平桥与草庵的探秘。安平桥始建于南宋,其总长达2255米,采用“睡木沉基”的建造技艺,是宋元泉州人征服潮汐的智慧体现。实践队员们手持记录本,漫步在石桥之上,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尤其是队里土木工程专业的队员,对桥体构造格外关注。他们发现,石板间预留的1厘米伸缩缝,是古人应对热胀冷缩的巧妙设计。历经数百年风雨,这些凹凸相嵌的石板依旧严丝合缝,稳稳地维持着桥体的稳定。这份跨越时空的营造巧思,让队员们由衷赞叹。
探秘草庵,感悟多元文明交融。穿过山门,实践队来到世界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草庵。在遗址保护站,泛黄档案里弘一法师手抄的《摩尼教残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媒体屏,队员们看到草庵建筑中阿拉伯数字、梵文经咒、帆船与骆驼商队等元素,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景象跃然眼前。返程途中,指导老师柯志涛老师总结道:“安平桥是物质流通的动脉,草庵是精神交融的枢纽,两者共同构成海丝之路的双子星座。今天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文化遗产最好的青春注解。”实践队员们也纷纷表示——触摸海丝文明,自我是历史的读者,更应是文明传承的续写者。
文脉共守
以青年之力护瑰宝续闽南文脉




探秘文化瑰宝,传承非遗薪火。实践队走进泉州市非遗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与生动的展示,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泉州非遗的发展历程。从精美的提线木偶到绚丽的南音服饰,从巧夺天工的刻纸艺术到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制作,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泉州人民的智慧与情感。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积极参与互动体验,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悟历史古韵,汲取文化力量。实践队先后踏入开元寺、天后宫、关岳庙,这些历史古迹庄严肃穆,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开元寺,队员们被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所震撼,领略到佛教文化在泉州的深远影响;天后宫里,妈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展现出泉州独特的海洋文化;关岳庙中,人们对忠义精神的尊崇,让队员们深受感染。在这些地方,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泉州的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深刻体会到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激励着队员们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总结与展望
此次八方书院社会实践队的文化探寻之行,收获颇丰。队员们穿梭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历史古迹与文化场馆,深入了解泉州多元且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建筑精湛的工艺,到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每一次的观察与体验,都让队员们对泉州文化的热爱愈发深沉。实践虽已落幕,但传承与保护泉州文化的使命在队员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八方书院“乘世遗之风,重走海丝路”专项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积极投身于文化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泉州故事,吸引更多人关注;也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队员们满怀期待,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泉州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绵延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