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②丨双馨书院:青春作答,山海回响 ——“闽韵馨声,薪火逐光”实践团探寻下党乡的振兴密码

编辑:团委   日期:2025-07-17阅读: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中,青年一代是当之无愧的先锋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关于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的主题号召,双馨书院“闽韵馨声,薪火逐光”难忘下党暑期社会实践团沿着总书记“三进下党”的路线,走进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实践团以青春之名,深入这个从“五无特困乡”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地”的闽东山村,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创新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闽东密码”,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不仅是一次“读万卷书”后的“行万里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片土地从昔日“五无”贫困乡到今日全国乡村振兴样板的背后蕴藏了什么样的“思想密码”与“发展密码”?三十余载光阴,下党乡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新时代如何转化为发展的磅礴伟力?当代青年又能从中汲取怎样的智慧与力量?带着这些问题,团队成员迈步丈量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热土。

在下党乡团委副书记黄鹏程的引导下,实践团首站走进“难忘下党”主题馆。泛黄的照片、珍贵的影像、逼真的场景复原,将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为民情怀浓缩成生动的历史画卷:20世纪80年代,下党乡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无财政收入、无办公场所的“五无特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雨跋山涉水,为这里带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发展理念。实践团成员在聆听讲解时凝视着展墙上的今昔对比图,黛瓦白墙的生态村落、蜿蜒的盘山公路、热闹的电商直播间……一幅幅画面让青年们深刻领悟到“扶贫首站”的初心与使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领导者的远见卓识,更是一位人民公仆把心贴近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根本立场的最好诠释。”实践团成员陈美玲说。

烈日下,实践团沿着“党群连心路”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之路,脚下的青石板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崎岖的山路、湿热的空气,让团队师生在实践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也对总书记当年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坚定信念有了最真切的体悟。鸾峰桥的古朴木板、“一进下党”的斑驳旧址,每一处都成为鲜活的“田间课堂”。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汗流浃背却步履坚定,在崎岖山径上感悟乡村振兴的奋斗底色。在寿宁县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一场“绿叶子”到“金叶子”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茶农们坚守“不砍一棵树、不毁一片林”的生态理念,通过“云端认养茶园”模式让茶叶插上数字翅膀——企事业单位远程认购茶园,茶农定向种植,一片叶子串联起城乡共富链;“下乡的味道”品牌将红色文旅与生态茶园深度融合,直播间里飘出的茶香化作乡村振兴的“芬芳密码”。

实践团不仅“用眼观察”,更用“心”记录。团队师生创新推出“可聆听的振兴史诗”项目:采集茶农炒茶的噼啪声、连心路的风雨声、鸾峰桥的溪水声等原生态素材,编撰《难忘下党》有声书三部曲,通过“大学生青年说”数字化传播,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以“声”入人心的方式,将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传播得更广、更远。此外,实践团将结合调研成果形成《定制化品牌振兴乡村的宁德路径》报告,为闽东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在下党乡人民政府,实践团师生与乡政府负责人围坐交流,青石板路上回荡着铿锵有力的青年声音。下党乡人民政府乡长叶新寄语实践团师生:“下党的蜕变,正是青春与热土交融的见证。希望你们将基层故事带向更广阔天地。”

从闽东深山到世界舞台,下党乡的振兴之路,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奇迹的生动缩影,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中的精彩篇章。对于实践团师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淬炼。“闽韵馨声,薪火逐光”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立志成为“弱鸟先飞”精神的传承者、“滴水穿石”实践的接力者。他们用青春足迹丈量出的,不仅是下党乡的振兴之路,更是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浪潮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