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产教融合的闽台范式,以实践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缘来是闽台”社会实践团深度进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该馆是唯一一家以反映海峡两岸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2万余件涉台藏品;《闽台缘》基本陈列展厅集中呈现1300余件珍贵展品,承载着闽台“五缘”深厚底蕴。实践团立足专业优势,创新采用“线上直播+数字H5”双载体模式,开展文物讲解、文创挖掘与文化传播专项实践,前期经多轮馆方对接、史料梳理与专业研讨,构建“文物故事化、传播数字化、体验互动化”思路,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具象呈现闽台同源脉络,以青年实践激活传统文化传播活力,彰显学子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团队与闽台缘博物馆梁白瑜老师合照)
精研内容
深耕闽台文脉,打磨传播载体
实践启动前,团队多次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展调研,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志愿讲解老师深入沟通,系统梳理博物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隶属与共、统一大业”八大展区的核心内容,精准提炼鹿港郊铁钟、玉漱公主瓷雕、1887年海底电缆等珍贵藏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在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兼顾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势,打磨三大核心载体:直播采用 “主播引导 + 志愿讲解 + 互动体验” 三段式流程,将文物故事通俗化,融入VR体验、赛博孔明灯许愿等环节;用专业技术拍摄短视频、制作推广图,多平台宣传以提升文物和文创曝光度;以闽台 “五缘” 为骨架策划主题 H5,用闽南传统色彩(靛蓝、琉璃金)搭配现代线条,融入古典窗棂、海浪纹等元素,通过文物介绍、动态展示及盲盒互动让静态文物“活”起来。


(图为实践团队前往闽台缘博物馆调研交流)
直播云游
解锁博物馆新体验,点燃文化互动热情
7月29日至8月7日,实践团先后开展4场直播,累计时长超8小时,以“预览博物馆+文创分享”双主题形式,带领观众“云逛”闽台缘博物馆。
在两场“博物馆预览”直播中,主播廖同学与闽台缘志愿讲解老师雪伦默契配合,沿展厅陈列顺序从远古时期的台湾海峡古菱齿象化石,到明清时期的迁台路线图,再到抗日时期的台湾少年团史料,层层深入讲解闽台同源的历史脉络,还通过“体验渡海VR场景”、“近距离展示铁钟纹饰” 等环节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 7 月 31 日的直播表现尤为亮眼,曝光量达4272人,评论人数205人,新增粉丝 108 人,多项数据远超同级别文化类直播,成为平台内“文博云游”的优质案例;而在两场“文创分享”直播中,团队聚焦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从德化白瓷玉漱公主冰箱贴的珐琅工艺,到“同文同种同根生” 爆破画冰箱贴的木质肌理,再到“事事如意”纪念章的吉祥寓意,细致解读文创产品与文物、民俗的关联,同时创新设计 “观众点单讲解” 环节,根据弹幕需求优先介绍热门产品,搭配打卡套装视频展示,让文创成为传递闽台文化的 “便携载体”。



(图为实践团队部分直播现场和数据)
技术赋彩
以专业技艺为笔,勾勒文化传播新图景
实践团发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长,聚焦文物与文创产品,精心制作传播素材。直播与视频制作方面,实践团捕捉鹿港郊铁钟铭文、瓷雕纹路等细节,搭配闽南语元素与简洁解说,浓缩历史故事;制作多组文创推广图,融合闽南传统色彩与古厝、海浪等元素,突出文创质感与文化内涵。通过多平台分发,累计曝光超 3 万次,其中 “铁钟铭文解读” 短视频播放量破8000次,文创图片引发购买咨询,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让闽台文化传播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制作的部分文创产品推广图)


(图为实践团队部分运营数据)
数字创新
H5打造文化新场景,拓展传播边界
为进一步延伸文化传播链条,团队同步开发5组主题H5,覆盖闽台历史、民俗、文物等多个维度,打造“可互动、可分享、可传播”的数字文化空间,让用户更好地“云游”博物馆,用户可通过该界面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展厅介绍及部分代表性文物展示。
其中“闽台缘博物馆・云游两岸”以动态封面展示闽台缘博物馆“天圆地方”主体建筑与广场上的两根巨型九龙柱,通过图片动画直观呈现博物馆地理格局与展区分布,清道光十七年“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铁钟、清代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以及1887年铺设的贯通海峡两岸的海底电缆等文物均被展示其中;在H5的结尾处还设置了“盲盒”互动环节,用户可通过擦除操作解锁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相关的文创产品,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H5的互动体验,也有效宣传并推广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H5的累计访问量已超1000人次,生成文创盲盒分享海报近50张,成为闽台缘博物馆线下参观的重要补充,也为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了深度了解闽台文化的新渠道,同时其他主题的H5也在持续产出中。


(图为 “闽台缘博物馆・云游两岸”和《刘铭传史迹展》主题H5制作内容)
实践感悟
以专业赋能文化传播,让青春在传承中闪光
实践团成员回忆,讲解鹿港郊铁钟时,为准确传递 46 家商号背后的闽台商贸史,团队反复查阅史料并向博物馆老师请教,由此深刻体会到 “只有自己先吃透历史,才能把故事讲给观众听”。直播中观众的热情互动更让他们深受触动:7 月 31 日有台湾观众留言 “第一次这么详细了解渡台史,感觉和大陆的联系更紧密了”,文创分享直播中也有不少观众询问文创购买及线下展信息,这些反馈坚定了团队 “以文化人、以文联结” 的信念。

(图为实践团队与雪伦老师合照)
从史料梳理到载体打磨,从线上传播到互动体验,“缘来是闽台”实践之旅不仅是青年学子的专业试炼,更是青春创意与文化传承的深度交融。实践团后续将持续深化“专业+文化”实践模式,通过拓展直播场景、升级H5交互等方式,把“传播闽台文脉”的初心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子以创意为笔、技术为翼,为两岸文化共鸣注入青春动能,为闽台文化的传承弘扬添彩赋能,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