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
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团学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①丨一善书院“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走进三明开善乡:于光影与绿意间探寻振兴之路

编辑:一善书院   时间:2025-07-13   点击数:


近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 “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 实践团的10名师生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开展为期数日的乡村振兴调研与宣传拍摄活动。实践团以“挖掘乡村肌理、记录振兴故事”为初心,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访谈工作,用镜头捕捉乡土新貌,用脚步探寻发展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视角与活力。

1AA54      

开善乡的振兴密码:在对话与实践中锚定方向

抵达开善乡后,实践团首先与开善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座谈交流。“开善乡的振兴,靠的是守住生态底色、激活文化基因、打造特色产业。” 乡领导的话语,为实践团的调研指明了方向 —— 这里的发展故事,藏在山水间,写在岁月里,更融在产业中。池潭村党支部张汉隆也热情邀请:“欢迎常来池潭,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水都有故事,等着你们来挖掘。”

12CBA      

实践团成员与开善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开善乡宣传委员游丽娟进行访谈

C0533      

实践团成员与池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汉隆进行访谈






带着这份期待,实践团首站走进池潭村的水运年华记忆馆。馆内泛黄的老照片、带着时代韵味的水运工具,与如今的发展新貌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当地的发展脉络。“当时金溪两岸的村民靠水运谋生,木材、粮食都从这里运出去,1975 年池潭水电站动工后,全国各地建设者汇聚池潭,最高峰时2万多人聚居,商铺、邮电所、电影院一应俱全,被称为 “小香港” 。池潭水电站建成后,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改变了村庄的发展轨迹。” 讲解员许杨昊的深情讲述,让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走进那段岁月。队员们手持摄像机、笔记本,仔细记录着水电站建设与村庄经济转型的转变过程,一个个鲜活案例成为理解乡村振兴“产业根基”的生动素材。

1585D


池潭村:在时光记忆里触摸乡村变迁脉络

这座依偎在金溪河畔的村庄,既有岁月沉淀的古朴,更有焕发新生的活力。漫步池潭村街巷,红砖墙面上 “艰苦奋斗” 的年代标语与崭新的影视拍摄指示牌相映成趣。300 米长的老街里,老厂房被改造为影视拍摄棚,闲置民居变身“年代感”场景,既保留着市井烟火,又成为影视拍摄的场景街区。不拆一砖一瓦,却让老村庄活出了新滋味,这正是乡村振兴中“文化赋能”的鲜活实践。

池潭水电厂:循着建设足迹,解码乡村发展的动力引擎

离开池潭村,实践团来到池潭水电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队员们在工程师罗勇的带领下,深入厂房车间、中控室与库区周边,探寻这座电站如何成为开善乡发展的关键节点。从发电机组的轰鸣运转到中控屏上跳动的电流数据,从大坝的混凝土浇筑工艺到年发电量的稳步提升,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1975年动工建设的池潭水电站,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能源枢纽,更曾是带动开善乡人口聚集、就业增收、商贸繁荣的“引擎”。 它为当地积累了早期发展的产业基础与人口红利,也为后来的影视产业转型埋下了“时光肌理”的伏笔。

特色加工厂:从田间到车间,解码“土味”变“金”的振兴密码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富民。实践团的最后一站,走进了开善乡洋坑村的特色加工厂,探寻乡土小产业的富民路径。

九峰山小蔗红糖加工厂里,甘蔗清甜萦绕在厂房周围,负责人介绍着本地甘蔗种植、古法熬制到包装销售的全流程:“收乡里的甘蔗,雇周边乡亲帮忙,产品多在本地零售,逢年过节就成了抢手的伴手礼。” 不远处的腐竹加工厂内,金溪山泉水浸润的黄豆经传统工艺转化,师傅们守着石磨、蒸锅忙碌,新鲜腐竹晾晒成架。“咱这山泉水腐竹,本地人爱吃,游客也爱捎带,就做实在的‘开善味道’。” 负责人笑着说。这些规模不大的加工厂,虽未涉足远途销售,却以本地零售与伴手礼形式串起“田边到桌边”的链条,成为乡村振兴中“小产业暖民心”的生动注脚。


此次开善乡之行,实践团通过走访调研,不仅为乡村振兴宣传积累了丰富素材,更让师生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宣传片制作、IP文创设计、报告撰写等形式,让开善乡的振兴故事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33130    

END



Copyright @2017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大学路 电话:0595-22500777、0595-22545888 

传真:0595-88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