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我校商学院坚持“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组织2025级现代物流管理2班43名学生,前往中通云仓科技龙湖二号库,开展为期一周的职场体验物流实训。本次实训聚焦“电商订单拣货”与“标准化包装”两大核心岗位,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现代仓储作业流程,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锤炼技能、涵养匠心,实现从课堂认知到岗位实操的跨越式成长。
第一关:拣货区的“速度与激情”——职场效率与责任意识的觉醒
走进数万平米的仓库,高达十余米的货架丛林与此起彼伏的PDA提示音瞬间将学生带入“物流实战”状态。在这里,“效率”是唯一的通行证。同学们手持PDA,化身“人形导航”,在系统指令下于迷宫般的货架间快速穿梭,亲身感受现代物流的“速度与激情”。
“系统会显示货位号,我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定位、核对、取货,并自主规划送货的最优路径,”学生汤千回忆道,“第一天的挑战不仅是体力透支,更是对课堂所学的现实检验。”从生疏到熟练,从杂乱无章到形成肌肉记忆,学生们在一次次往返中理解了“订单满足率”与“拣货准确率”的深刻含义,更体会到效率背后所承载的客户承诺与供应链责任。
随着实训深入,同学们主动观察老员工操作、记录高频货位、分享路径窍门,甚至能预判订单区域。“就像在游戏里开了地图一样,”党楷翔自豪地说。这场“货架迷宫”中的实战,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展现出职场人必备的适应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实训车间(拣货区)
第二关:包装台的“匠心与准则”——细节中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如果说拣货考验的是“快”,包装锤炼的就是“细”。在包装区,学生面对的是服装平整折叠、箱型成本与安全兼顾等实际问题。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商品完好与品牌形象,是工匠精神在物流环节的具象体现。
“老师傅告诉我们,打包不仅是保护商品,更是传递品牌的第一印象,”学生佘依桐边演示边说道。在高速流转的流水线上,她与同学们从初时的粗糙生涩,逐步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标准化包装的“熟练工”。每一个严丝合缝的包裹,都是他们对“客户体验”的深刻理解,更是专注、精准、负责的职业态度的生动诠释。
通过反复练习与导师反馈,学生们意识到:包装不是机械劳动,而是技术、美学与责任感的融合。正如现代物流行业所倡导的——“细节定义品质,匠心铸就信任”。

▲实训车间(包装区)
三、课程衔接:从职场体验到专业深造的成长路径
本次“职场体验-商科实战”实训,不仅是学生职业认知的起点,更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基础。通过亲身参与电商物流的拣选与包装流程,加强同学们后期对《智慧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与绩效管理》和《物流数字化管理》等核心课程的理解。
“在实训中我深刻体会到路径规划对效率的影响,这让我对即将学习的《运筹学》和《物流系统分析》充满了期待”,游婷香分享道。而肖怡则表示:“包装环节中对成本与安全的平衡,让我意识到《物流成本与绩效管理》课程的重要性。”这种“先体验、后理论”的教学设计,正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做中学、学中做”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职场体验,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动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情感认同。
四、育人视角:师者陪伴,塑造“准职业人”的职场素质
在这场高强度的实训中,学生并非孤军奋战。贾蔚、沈雪容、梁爽、黄净远和李金苗等带队教师组成“最强后盾”,全程跟进、巡回指导、及时解困。白天,他们穿梭于各岗位之间,关注操作规范与工作状态;夜晚,他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关怀学生身心,缓解焦虑与疲惫。
“老师们不仅是技术的指导者,更是职业精神的引路人,”班长肖怡在总结中谈到。此次实训将守时、协作、沟通、抗压等职场素质融入每一个环节,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担当”转变,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身份进化。

▲现代物流管理2班班主任黄净远老师(左一)现场视察学生实训情况
五、成长回响:技能与素养双提升,叩响职业之门
一周的实训,如同一张综合考卷,检验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体力、毅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学生们看到经自己手拣选、包装的货物整齐装车、发往全国时,那份源自实践成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们处理的不是冰冷的货品,而是远方某个人期待的礼物或生活必需品,”余康杰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这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多了一份敬畏和责任。”
从课堂到仓库,从理论到实践,25级现代物流管理2班的同学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专业启蒙。他们的职业生涯,已在这场真实的淬炼中按下加速键。而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也将继续以“产业伙伴型大学”为使命,深化产教融合,为物流行业输送更多懂技术、有素养、具匠心的高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