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社会实践⑪丨一善书院:“悟生态文明理念,促乡村振兴发展”青年实践团——青春与乡村共振

编辑:团委   日期:2024-07-30阅读:

为动员青年学生们主动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为更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2024年7月8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悟生态文明理念,促乡村振兴发展”青年实践团走进德化县赤水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宣传拍摄、IP设计、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积极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才智助力乡村发展

实践行动彰显社会责任

一善书院青年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德化县东里村,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人才振兴的伟大实践。在田间地头,青年们与村民肩并肩劳作,不仅学习了农业知识,更深刻体验了农耕文化,从而增强了对乡村发展的理解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通过亲手熬制绿豆汤关怀老人,实践团成员向20余户家庭传递了社会温情,这不仅是对青年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彰显。

此次活动深化了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特别是在人才振兴方面。过实践活动,了解乡村实际,发现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潜力,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与村民的互动交流,提升了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善书院青年实践团的实践活动,是人才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和担当。

策略绘产业图,产业图策略绘

在德化县赤水镇,一善书院青年实践团深入实施产业振兴战略,专注于挖掘和推广当地富含"硒"元素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团全面了解了甜蜜丝瓜项目的发展潜力,该项目占地近20亩,每亩年产量高达15000斤,政府投资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用仓库、棚架和排水沟等,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团成员不仅详尽分析了丝瓜和佛手瓜的生长条件、生产流程和市场状况,还利用视频记录技术,生动展示了赤水镇农产品的生态优势和市场潜力,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此外,实践团在特色水产鸭嘴鱼的研究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员们参与捕捞活动,与养殖企业深入交流,了解到赤水镇现建设鸭嘴鱼养殖基地80亩,一年产量10+万只,引进德化县渔乐园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鸭嘴鱼养殖在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实践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致力于促进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年实践团的这些努力,不仅为赤水镇的农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体现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进乡村,实践引领促发展

一善书院青年实践团在德化县赤水镇东里村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文化振兴活动,深入体验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在陈能镖大师的家中,这位八旬老人详细介绍了布袋木偶戏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家族四代人对这门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实践团成员在大师的传授下,亲身参与了从选材、雕刻、上色到操控的全过程,深刻体验了匠人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实践团以"乡约瓷都,领略瓷之美"为主题,进一步探索了陶瓷艺术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之道。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和顺美陶瓷生活体验馆的参观学习中,成员们不仅领略了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还见证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鹏程的深入交流,认识到了最薄可做到0.25mm的薄胎茶器,让成员们对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了解到薄胎茶器的精湛工艺,以及其在2016年荣登全球时报的辉煌成就。

通过这些文化探索与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启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年们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突显了文化传承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探索乡村生态与发展融合之道

在生态振兴篇章中,实践团师生与德化县生态保护协会副会长郑文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乡村振兴策略。郑文凡副会长的分享,不仅强调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旅游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突出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和技能的必要性,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回返东里村,对戴云山麓的悬灯石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成员们不仅了解到了悬灯石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价值,还领略了周边自然景观的壮丽,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悬灯石上明清先人留下的两首诗,更是让成员们对当地文化传统有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这次考察不仅激发了青年对如何将自然遗产与文化传承融入乡村发展的深入思考,也坚定了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生态振兴的决心。他们认识到,通过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可以为东里村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和谐统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激发内在潜力,实现持续发展

一善书院青年实践团得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德化县支行和德化县生态保护协会的有力支持,深入曾坂村开展实地考察,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实践团对荷鱼共生和稻鱼共生等模式进行了细致研究,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为曾坂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团对曾坂村在农业创新方面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些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调研,实践团了解到曾坂村采取了"文旅"+经济的发展模式,曾坂村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山茶角河道治理1.5公里、安全生态水系1.7公里,同时,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曾坂村引进3000万打造民宿旅游度假项目,建设荷塘夜色民宿、穗居民宿、田厝民宿等一系列特色民宿。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蔡金佩对实践团的调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青年对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认识,也为曾坂村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积极的智慧和力量。

在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热情与专业技能如同春风化雨,为德化县赤水镇的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深入的人物访谈,捕捉了赤水镇居民的生活故事和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期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摄影摄像,将赤水镇的美丽瞬间定格成永恒;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编织成一部部感人至深的短片,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赤水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展示,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我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劳作,共同探讨,共同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我们的汗水和努力,如同一笔笔浓墨重彩,为德化县赤水镇的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绘制了一幅生动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