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及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号召,2025年7月1日到7月7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德书院“青禾”环保实践团携手泉州鲤城慈济大爱美好生活馆,编织出环保与敬老交织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绿意传承:代际共情的低碳奔赴
宣讲团成员首先走进泉州鲤城慈济大爱美好生活馆,银龄志工化身“环保导师”,带领大学生穿梭于变废为宝的科技展品间,用“一草一木当念物力维艰” 的生动讲解,让“可持续发展”从书本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
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彩绘环保袋”活动架起代际沟通桥梁——实践团成员将绿叶、蓝天等环保意象融入笔触,当68岁的林阿婆抚摸着袋面绽放的向日葵图案时,那句“以后买菜就用它”的赞叹,恰似环保理念落地生根的声响。这些独一无二的布袋不仅替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更成为行走在街巷里的“环保宣言”,让绿色理念随日常出行自然传播。


这份双向温暖仍在厨房中延续。实践队反哺长者,用“软、烂、温”三字诀定制低盐低油的“低碳敬老餐”,把“多吃蔬食,降低碳排放”的理念烹成了62岁王阿姨眼里“比自家晚辈想得还周到”的暖心午餐。食材只选应季蔬菜,从源头减少运输碳排;再以藜麦替代部分精白米,用豆制品取代红肉,一餐下来人均碳排放比传统荤食降低约55%。一顿饭的功夫,绿色种子已顺着味蕾,在代际间悄然发芽,这场“舌尖上的减碳”,让长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直观理解“多吃蔬食即减碳”的生活哲学。


“环保轻骑兵”:扎根行动的薪火力量
早晨八点的农贸市场,宣讲团手持宣导牌与手册组成一支“环保轻骑兵”。“一 ‘ 筷’省水”展板前,摊主李大哥盯着数据惊呼:“原来水龙头开小点,一年能省出两浴缸水!”这场持续3小时的活动覆盖41户商家,社区居民200 余人次,发放环保手册200余份。现场展示的牛奶盒遮阳帽、塑料瓶环保笔等手工艺品,更让“废物可变宝”的理念深入人心,印证了“微小行动亦有大意义”的环保真理。



环保回收站里,62岁的张阿婆用“闽南咸饭式” 比喻传授垃圾分类技巧:“瓶盖要旋开,标签得撕掉,就像咱闽南人做咸饭,米水要分开才香。”长者以生活化语言降低认知门槛,大学生则用年轻化表达助力传播,传统经验与当代表达形成高效互补。这种“老带新、新传老”的模式,让垃圾分类知识既扎根社区语境,又突破圈层壁垒,实现“老经验”与“新传播”的有机融合。



银青共话:温情绽放可持续之美
在困难家庭探访时,退伍大学生王灿松与2003年退伍的孙跃军在康复室的互敬军礼,成了跨越二十年的精神对话。孙老兵虽言语受限,颤抖的回礼手势却道尽千言 —— 当青春遇见岁月,奉献精神从未褪色。其家人转述的那句“看到新一代这么优秀,打心底高兴”,道出了代际传承的深层默契。


闭营汇演之际,年近古稀的阿嫲们身着大米包装袋制作的演出服,用《人人做环保》手语表演,与宣讲团成员们的《阳光眷念的地方》手语隔空对话。两曲交织,跨世代共振,将减塑、循环理念化作可感之艺术。演出落幕,宣讲团更将百余件旧衣捐赠环保站,续写资源再生篇章,使“物尽其用”的可持续精神随旋律深耕人心。演出落幕,宣讲团更将自己旧衣捐赠环保站,续写资源再生篇章,使“物尽其用”的可持续精神随旋律深耕人心。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拾德书院“青禾”实践队的这种“环保实践+老年关怀”的双向赋能模式已在鲤城区3 个社区实践推广,为40余名银龄环保志愿者带来关怀陪伴,感染带动近120余名中青年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正如张阿婆的感慨:“我们教他们认废品,他们教我们赶时髦,这种互相需要的暖,比任何口号都有力。”

当暮色为生活馆镀上金边,那些彩绘环保袋正载着蔬菜穿行于老街巷弄。青年与长者共同播下的绿色种子,已在泉州古城的肌理中悄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