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⑧丨一善书院:光影记录 绿意赋能——“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赴泰宁开善乡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团委   日期:2025-08-06阅读: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25年7月8日至20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的10名师生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勾勒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共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团队旨在强化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责任担当,以“镜头记录乡土变迁、专业赋能乡村发展”为理念,以实践行动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成员们通过镜头捕捉乡村肌理、专业诠释生态价值等实践形式,将文化振兴与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植乡土脉络,让乡村振兴的探索既“有温度”更“接地气”。

对话基层:锚定振兴方向的“三驾马车”

抵达开善乡,实践团便与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宣传委员游丽娟展开深度座谈。“开善乡的振兴,靠的是守住生态底色、激活文化基因、打造特色产业。”冯智伟的话语掷地有声,为调研指明了清晰方向,这里的发展密码,藏在层峦叠嶂的山水间,更融在蓬勃生长的产业中。”

池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汉隆的邀请同样热忱“欢迎常来池潭,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水都有故事,等着你们来挖掘。”张汉隆书记的话语,让实践团更坚定了探寻的脚步:要在对话中捕捉发展脉络,在实践中感受振兴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开善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开善乡宣传委员游丽娟进行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池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汉隆进行访谈

实践探索:在时光记忆里触摸乡村变迁脉络

在池潭村的走访中,影视小镇的建设轨迹清晰可见。实践团首站走进池潭村水运年华记忆馆。老照片里,这里曾是繁华如“小香港”的所在,为这片土地积淀了深厚历史底蕴。如今,这份繁华以影视小镇的新形态延续——300米老街里,老厂房变身专业影视棚,闲置民居改造成“年代场景”,红砖墙面上的年代标语与崭新的影视拍摄指示牌相映成趣,“不拆一砖一瓦”间,老村庄已成为镜头下的“光影舞台”。实践团用摄像机捕捉这些场景,记录下影视小镇如何以影视产业激活文化资源,让乡村在保护中焕发新生,这正是振兴路径中“文化赋能”的鲜活注脚。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实践团来到池潭水电厂。厂房内,工程师罗勇带领大家见证发电机组的轰鸣与中控屏的数据流。这座 1975 年建成的能源枢纽,曾以“点亮万家”的担当带动开善乡人口聚集、商贸繁荣,为后来影视小镇的“人气基底”埋下伏笔;如今,其硬朗的工业风与库区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成为影视小镇的特色取景地,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土味变金:从“田间车间”到“民心暖处”的富民答卷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富民。实践团的最后一站,走进开善乡洋坑村的特色加工厂,探寻“土味”变“金”的密码。

九峰山小蔗红糖加工厂里,甘蔗清甜萦绕鼻尖。负责人介绍:“收乡里的甘蔗,雇周边乡亲帮忙,产品本地零售俏,逢年过节成抢手伴手礼。”不远处的腐竹加工厂内,金溪山泉水浸润的黄豆,经石磨研磨、蒸锅蒸腾,化作晾晒成架的新鲜腐竹。“咱这山泉水腐竹,本地人爱吃,游客也爱捎带,就做实在的‘开善味道’。”负责人的笑容里,藏着小产业的大能量。

此次行程中,实践团用镜头收集了200余分钟影像素材,记录下10余个“光影赋能文化、绿意滋养产业”的鲜活案例。下一步,团队将以宣传片、IP文创等形式,让开善乡在光影中绽放的振兴活力与在绿意中生长的发展动能被更多人看见,持续探索光影与绿意交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设计的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