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⑪丨“驿”路乡伴实践团:搭建“青年人才驿站”,以“七个一”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编辑:团委   日期:2025-08-09阅读:

仲夏时节,大田县建设镇的古村老宅里传来阵阵欢歌——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驿”路乡伴实践团的师生们正忙着给孩子们上戏曲课,镜头里的村部在晨光中愈发古朴,数据标注培训室的键盘声清脆响亮……这是2025年暑期,这支团队扎根乡村的生动剪影。

自2024年5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大田县建设镇开启校地共建合作,创新搭建“青年人才驿站”,精准发挥“双向纽带”作用,激活高校人才储备势能,对接地方发展核心需求,实现多元资源“靶向输送”。2025年7月28日,该校“驿”路乡伴实践团依托“青年人才驿站”,以“揭榜挂帅”姿态奔赴建设镇,聚焦“七个一”实践任务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活力。

凝聚一股思想力量:聚焦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让理论学习“落地生根”

建国村的夜晚,星空为幕,大地为席。实践团的“星空阅读会”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书页被晚风轻轻翻动,“职业本科大有可为”的论述让学子们心潮澎湃。“我们的专业能帮村民做数据标注,这就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一名成员的感慨引发共鸣。三场专题学习中,大家从新质生产力理论里找数字文旅的破题思路,从“晋江经验”里悟乡村创业的实干密码,把理论条文变成了“如何帮雪蔗找销路”“怎样让古厝‘活’起来”的具体方案。当思想的种子播进乡土,便长成了服务乡村的坚定信念。

搭建一方成长舞台:童心课堂点亮梦想,多元课程守护成长

“红领巾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开班第一课上,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系上红领巾,红色故事在童声里代代相传。防霸凌课堂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变成了“不欺负人、不被人欺负”的通俗道理;芗剧体验课上,孩子们捏着彩纸做旦角头冠,对着镜子画净角脸谱,在“生旦净丑”里读懂忠孝节义。剪纸课上,福兴堂的飞檐翘角跃然纸上;落叶拼画课上,枯枝败叶变成了“家乡的小河”“村口的老树”;《唱响童梦》的童谣里,藏着孩子们“想当老师”“想让家乡变美的”纯真愿望。结课那天,满墙的作品里,是乡村未来的模样。

打造一套宣传矩阵:让特色文化“走进视野”,推广乡村文旅

部分海报设计

“子时的福兴堂,灯影摇醒檐角月;辰时的稻浪,日影衔追露坠芒……”《福兴堂十二时辰》系列短视频里,古宅的24小时被镜头细细描摹,上线即成“网红”。实践团用镜头为乡村写“传记”:《建国村夏日色卡》里,翠绿稻田、洁白荷花、朱红门楣等色彩串联起夏日风情,邀人循色而来,邂逅村落的温柔;《琵琶堡“新生计划”》中,土堡的夯土墙与南音的琵琶声相遇,碰撞出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纪实vlog里,走访合作社的汗水、教孩子剪纸的耐心、拍摄取景的专注,都成了最动人的注脚。当抖音、小红书里的点赞数不断上涨,福兴堂、琵琶堡不再是藏在深山的故事,而成了千万人向往的乡愁目的地——本次实践累计产出22张海报设计与26条原创宣传视频,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办好一件惠民实事:落地数据标注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破解乡村劳动力闲置与数字产业人才缺口的双重难题,实践团精准引入数据标注项目,通过专业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技能,将就业岗位延伸至乡村,实现“家门口就业”。该项目不仅激活了乡村闲置劳动力价值,更构建起“培训—就业—增收”的良性闭环,为乡村经济注入数字动能,助力建设镇在数字产业分工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产出一系列调研报告:让升级路径“清晰可辨”,破解产业难题

实践团成员走访企业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镇产业升级调研报告》新鲜出炉:既肯定了“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基础,也点出了“缺宣传人才”“直播电商不会做”的痛点,更给出了“培养本土主播”“开发文创产品”的实招。同步形成的学术论文、专利发明,从理论到技术,全方位为产业升级“搭梯子”,让建设镇雪蔗更甜、红粬酒更香。

呈上一场文化盛宴:让传统艺术“浸润乡土”,丰富精神生活

福兴堂里南音《元宵十五》的旋律一响起,台下的老人就跟着打起了节拍;闽南讲古艺人一开口,孩子们就凑到前排,听得眼睛发亮。这场惠民晚会里,《直入花园》的清雅、《百两黄金》的警醒,让南音、讲古这些“老宝贝”焕发新生。当村民们说“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当年轻人掏出手机录下熟悉的乡音,文化的根脉就在这笑声里扎得更深。

提出一项务实建议:让青春智慧“落地生花”,助力乡村治理

“把老照片收集起来,讲讲背后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村史!”共建周年汇报会上,实践团成员欧艺敏的建议话音刚落,就被建设镇政府当场采纳。15条建议里,有“优化青年人才驿站”的长远规划,有“校地共育文旅人才”的具体方案,更有“修复老物件”的细致关怀。镇干部说:“这些年轻人的点子,比我们想的还接地气!”

据悉,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大田县建设镇政府开展共建一周年成果汇报会,建设镇相关干部、驻村干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及实践团全体成员出席。会上,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团委系统回顾前期“七个一”任务推进情况、现阶段产业调研和文化推广等成果,并提出优化“青年人才驿站”、实施“校地人才共育计划”等未来方向。大田县建设镇党委宣传委员林凤勇、组织委员李勤垂、统战委员戴燕伟,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书记、村主任田起剑,福建省教育厅选派三明市建设镇驻村干部、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书记助理陈彪、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创新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林江鸿、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许雪琳、学业辅导员潘晓虹和实践团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此次社会实践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从思想引领到文化传承,从数字赋能到产业助力,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驿”路乡伴实践团用“七个一”行动,让青春的身影活跃在乡村的每个角落。正如“青年人才驿站”的初心——让高校与乡村双向奔赴,让知识与土地相互成就。

-团队更名小tip-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团更名通知: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团队早期名称,随着实践推进已形成新的发展内涵。团队在与大田县建设镇合作过程中,探索构建了“青年人才驿站”平台,并于今年6月完成揭牌。此次更名既呼应“驿站”这一实践载体的建设成果,也通过“驿”与“益”“谊”的谐音关联,深化团队与乡村相伴同行的实践理念,更精准体现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定位。至此,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团更名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驿”路乡伴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