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马工程①丨格物致知砺初心,知行合一强本领

编辑:团委   日期:2025-09-04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我校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先锋力量。2025年7月1日,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正式启动。9月1日,青马工程进入集中理论培养阶段,一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青春成长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深耕志愿服务:以体系化建设擦亮青春品牌

授课老师:福建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庆彬

“志愿服务绝不是‘打乱仗’,必须有章法、成体系。”福建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庆彬以“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体系与品牌建设”为题,为青马学员带来生动一课。他指出,志愿服务规范化需紧扣三大核心:一是以体系化管理明确流程分工,杜绝零散随意;二是以科学化激励回应每份付出,让志愿热情可持续;三是以长期化培养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更关键的是,项目设计必须扎根“从群众中来”的价值底色,以群众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用切实行动回应社会关切。课程尾声,他鼓励学员主动探索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路径,让优质服务见实效、能传承。

赋能新质生产力:以青年担当锚定时代坐标

授课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江淋淋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淋淋老师围绕“赋能新质生产力,践行新青年担当”,构建起“理论筑基—实践赋能—青年行动”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课程紧扣中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结合丰富案例阐释核心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既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更需青年一代“融入国家大局”的使命担当。江老师强调,新时代青年应“向高而攀”——以走在前列的敏锐抢抓机遇,以创新意识突破思维定势,以实干精神扎根实践一线。这堂课程不仅为青马学员指明“知行合一”的成长路径,更激励大家立足专业、聚焦前沿,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贡献青春智慧,用行动诠释“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我”的青年担当。

精研调研方法:以科学工具夯实实践根基

授课老师:科研处张慧敏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科研处张慧敏老师以这句核心准则为开篇,围绕“什么是调查研究”“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成果呈现与应用”三大板块,系统拆解调研全流程。课程摒弃枯燥理论,转而以“校园食堂满意度调研”“大学生就业焦虑成因分析”等贴近学员生活的案例为切入点,用通俗语言讲解实操要点:从“问题导向是调研起点”,到“数据真实性是结论底线”,再到“问卷法、访谈法的场景适配”,每个知识点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员们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更是了解社会、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在过程中同步锤炼分析能力与沟通能力,兼具学术、社会与个人成长三重价值。

破冰聚力:以同心同行筑牢团队之基

授课老师: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吴浦南、师雅昕

“轻松拍背破冰氛,桃花朵朵识友人,黏土奇遇聚同心。”学生发展中心吴浦南、师雅昕两位老师组织的“破冰筑桥・同心同行”团建活动,让青马学员在欢声笑语中快速拉近距离。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与手工体验环节,原本陌生的学员们迅速熟悉彼此,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延伸为活动中的协作互助。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不仅有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更让学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此次活动为青马工程后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让“同心同行”成为学员们的共同记忆。

学员心声:在学思践悟中践行青春使命

在听到王庆彬老师强调“避免‘自我感动式’汇报,要重点体现服务对象的改变”时,我深受触动。这句话精准地指出了过去我在志愿服务中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往往更热衷于列举“开展了多少场活动”、“服务了多少人次”这类数字,却忽略了服务的本质是“利他”而非“自嗨”。这让我反思,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为对方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将在团队中带头转变观念,在活动策划和总结中始终以服务对象的实际改善作为衡量成效的核心标准,不再一味追求“量”的堆砌,而是注重“质”的体现,让志愿服务回归“利他”的本质,实现更有意义的价值传递。

——第一组章敏敏

在江淋淋老师的课程中,“向高而攀,以走在前列的担当抢抓机遇”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新质生产力为青年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而青年的担当精神正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青马学员,我更要带头主动拥抱变革,在系统学习与一线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干素养,以“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敏锐意识和拼搏劲头抢抓机遇。我将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立足专业、聚焦前沿,努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贡献青春智慧,以实干为笔、以奋斗为墨,用实际行动践行青马学员的初心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第二组李新水

随着今日课程“赋能新质生产力,践行新青年担当”的展开,我深受启发,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与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新青年,我们要“低头看”,涵养坚定理想信仰;“抬头看”,在新兴领域积极创新,打造优势;“向前看”,心怀国之大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走在前列”的担当抢抓机遇,以“敢为善为”的闯劲乘风破浪,以“无惧风雨”的勇气破难攻坚。同时,我们还应具备破局的勇气和突破的本领,顺应发展态势,学习专业技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实现自身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第三组徐奕琳

今天张慧敏老师的《调查研究方法》课,让我对“调研”有了系统认知。这堂课彻底打破了我以往对调研“只是随便走走、看看”的粗浅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科学的调研是发现真问题、回应真需求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青马学员,我们将来要扎根实践、服务同学,这些科学方法正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箱”和“基本功”。接下来,我将运用课堂所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第四组欧艺敏

学习王庆彬老师的课后,我对“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感触最深。从聚人气的活动,到专业化的项目,再到可传承的品牌,这一升级路径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零散行动的堆砌。尤其课程强调项目设计需以调研为基、成果为导向,让我意识到精准对接服务对象需求,才是志愿服务从“做了”到“做好”的关键,为后续开展志愿工作提供了清晰方向。未来,我会将这些方法用在校园志愿活动中,让每一次服务都更精准、更有意义。

——第五组刘婷

在江淋淋老师的新质生产力课堂上,“宁可慢一点,也不要走捷径”这句话令我深思。作为学生干部,在学业与工作交织时,那些看似高效的“捷径”固然诱惑,但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扎实积累和规范流程,才能实现持续进步。无论是组织活动还是服务同学,每一步脚踏实地、严谨负责,虽需更多时间,却赢得了同学们的真正信任。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份责任——对集体负责,也是对自我成长的承诺。“慢”是沉淀,更是尊重;踏实前行,方能行稳致远。

——第六组颜诗晴

王庆彬老师在讲座中“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方式”的论述,促使我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回想此前参与的社区支教志愿活动,我有了答案:备课中打磨表达、课堂上应对突发状况,我的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我更懂得了责任的重量。这让我明白,志愿服务绝不是简单的付出与给予,而是我们青年一代将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重要桥梁。未来,我将继续投身志愿服务,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践锤炼担当。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价值与使命,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第七组吴侨鑫

“别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还能做得更好”江淋淋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心潮澎湃。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为核心,是破解内外部挑战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低头”扎根,立足专业实训与真实岗位,在实操中坚定理想、锤炼技能,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意义;“抬头”攻坚,紧盯新兴产业链与未来产业需求,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展现职业本科的应用优势;“向前”奔赴,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工匠精神和实战能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唯有以实干锤炼本领,才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贡献青春力量。

——第八组夏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