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7月1日至8月23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人居环境学院“智绘乡匠——青年赋能红色乡村振兴”实践团赴泉州磁灶镇洋宅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通过红色文化挖掘、公共空间改造、景观节点设计等举措,为洋宅村注入艺术活力,探索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融合新路径。

扎根乡土调研,精准把握乡村需求
团队通过座谈、问卷与实地勘查,梳理洋宅村红色革命故事、古厝建筑及民俗文化资源,针对生态碎片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新产业·兴文化·欣生态”策略,将红色基因与家风家训融入整体规划,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


红色文化铸魂,打造特色景观节点
聚焦红色文化,团队设计“红映稻途”“澜耘古道”等节点:“红映稻途”以稻田为基底,融入农耕剪影与党建标语;“澜耘古道”修复古渡槽与驿亭,通过雕塑与叙事体系传承红色文脉,强化精神引领。


文化脉络延伸,活化家风乡愁记忆
团队围绕家风家训与乡愁文化,打造“德馨园”“望乡园”两大主题空间。“德馨园”以家风家训为核心,设计“礼义墙”“百善墙”等景观,座椅靠背刻家训短句,融入现代互动手段,兼具文化传播与休闲功能。“望乡园”紧扣乡愁主题,以“乡”字为脉络,融入石磨、陶罐等老物件,打造文化记忆墙与“家”字景墙,唤醒村民乡愁,延续乡愁记忆。

古厝风貌更新,融合党建民俗元素
团队实施“和风宅居”工程,在古厝巷道增设党建宣传栏与闽南戏曲元素景观,如脸谱小品墙、戏曲雕塑等,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提升旅游吸引力。


“智绘乡匠”艺心筑梦 红色乡土再现风华
截至8月14日,实践团完成了6处主要景观节点的改造以及12面文化墙的设计绘制等工作。改造后的洋宅村,红色文化与闽南特色交相辉映。
此次实践采用“环境艺术设计+红色文化+传统工艺”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助力描绘出“洋望兴梦·宅筑和美”的乡村新图景,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彰显出青年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