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青春不歇,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木兰花开,龙舟乡韵”实践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莆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实践团将木兰溪治理精神与龙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当地的龙舟俱乐部等实地走访,深挖莆田历史文化底蕴,助力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溪畔蝶变:木兰溪治理的青春样本
实践过程中,团队前往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学习河流治理经验以及木兰溪历史文化,在馆内实践团了解到早在1999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就提出,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并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当地干部群众持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推动木兰溪流域发生系统性、整体性蝶变,木兰溪的治理历程,不仅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实践,更谱写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陈瑞椿馆长开展了学习座谈会,在会上他介绍道,木兰溪治理工程自1999年启动,历经25年风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见证了流域与城市在党的领导下的沧桑巨变,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与伟大成就。


龙舟载义:洪流中的青春传薪
为探寻木兰溪沿线非遗文化,实践团队来到顶墩村的龙舟俱乐部来探寻龙舟非遗的奥秘。龙舟传承人柯正强老前辈接受采访时说:“本地龙舟文化丰富,龙舟类型比较多的是齐头船,但只有我们这里的龙头船比较特别,因为这是古时候皇帝赐封下来的。”
在龙舟俱乐部的文案中记载,1956年木兰溪突发洪水,顶墩村的房屋被洪水冲垮,多人被困,危急时刻,村民们驾着龙舟冲入洪流,成功救出了被困群众,从那以后,龙舟便被村民们视为“救命之舟”。


云端传溪韵:青年笔下的治水与龙舟新篇
实践团成员坚持全过程实践记录,分别撰写自己的实践收获与实践感悟,并共同整合实践资源,将木兰溪治理精神及龙舟非遗文化以图文的方式展现,同时也在线上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各类新闻平台等发布推文展开宣传。实践团成员本着家乡学子为家乡的实践目的,线下也同步设计了相应的文化课程包将对莆田当地的孩子们进行传播,让更多家乡孩子深刻了解家乡的故事,治水工程为龙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平台,而龙舟文化则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治水工程增添了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大青年应持续弘扬科学治水、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推动木兰溪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手拉小手:龙舟划出非遗新涟漪
实践团队走进莆田当地的生活社区,组织一群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龙舟非遗课堂”,使他们了解家乡的文化故事。通过队员们精心为小朋友们设计的木兰溪治理及龙舟非遗文化的学习课程包,并配合手工文创,制作龙舟模型,把木兰溪龙舟“划”到桌面上!孩子们跟着“咔嚓”掰下自己的泡沫零件,再把泡沫块一块块扣插,龙舟逐渐成形,每装好一节,在这过程中队员就把龙舟非遗知识“藏”进去,例如“龙鳞纹怎么来的?”“没错,是木兰溪的波纹印上去的。”十分钟后,栩栩如生的“泡沫小龙舟”就都在小朋友们的手上“游荡”,童声此起彼伏,一块泡沫、一双小手,把宏大的治水工程和古老的龙舟技艺,变成孩子能够触摸、能够带回家的家乡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