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儿童正是“铸魂”工程的未来主力军。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推动教育资源的良性流动与共享,以乡村振兴为载体,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儿童成长为根本,为乡村儿童带去知识与希望。盛夏7月,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双馨书院“童心筑梦,文化传承”支教实践团的队员们走进磁乡书坊、东山村、湖内村等地,以“支教陪伴、手工传艺、文化浸润”为画笔,为孩子们勾勒出一段兼具知识温度与文化厚度的暑期时光。
以爱为帆:用多元陪伴托举童心成长
支教团队以“全方面守护”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心灵疏导、安全守护,让陪伴渗透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成为孩童夏日里最坚实的依靠。
磁乡书坊的支教队员们化身“文学引路人”,硬笔书法课上逐字纠正孩子们的笔画,远方文学课里解读《诗经》“蒹葭苍苍”的意境,演说训练中鼓励孩子们大胆朗诵《静夜思》,用耐心与引导帮孩子们建立对文字的热爱;东山村暑托班聚焦“心灵成长”,“大声说出来” 互动课让孩子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字帖练习时手把手教学,用“慢慢来”的包容化解孩童的急躁;湖内村夏令营则打造“全能陪伴”模式,数学演算时反复讲解公式,作文辅导时启发生活灵感,“情绪垃圾桶”游戏里认真倾听烦恼,防欺凌课上教孩子勇敢说“不”,用“亦师亦友”的姿态成为孩童最信赖的伙伴。


文化为浆:用传统根脉浸润成长底色
以“传承”为核心,三地联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非遗体验与主题活动,让古老智慧与文化基因融入孩童的日常,成为成长中最鲜活的养分。
磁乡书坊暑托班深耕“笔墨与非遗”,在中医香囊 DIY 课程时,支教队员们教孩子们辨识艾叶、薄荷的香气,讲述“芳香避秽”的传统智慧;漆扇绘制课上,用天然颜料晕染山水花鸟,感受“慢工出细活”的漆艺匠心;剪纸课上剪出生动的“牛耕地”图案,呼应闽南农耕文化。东山村暑托班以“非遗 + 实践”为特色,支教队员开展扎染体验课,扎染布上蓝白交错如流云,是孩子们独一无二的创意;京剧脸谱绘画课上,红黑蓝白的色彩里,讲解“忠奸善恶”的文化密码;“礼承华夏”活动中,带孩子们制作四果汤送给老人,让“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落地生根。湖内村夏令营则通过“故事与光影”传递文化,闽南四句教学中,用押韵的方言短句讲“平和处事”的道理;传统文化主题电影里,在光影中触摸民俗风情;“晋江经验”故事会中,借“爱拼敢赢”的本土故事,让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文化传承相互呼应。


实践为舟:用行走探索拓宽成长边界
支教团队打破课堂围墙,通过实地探访与专业引导,让孩童在真实场景中链接文化与生活,让成长的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
磁乡书坊暑托班组织开展“文化寻根”之旅,走进美丽乡村观察稻田与古厝,在谢氏家风家训馆聆听先贤“勤俭持家”的故事,农耕文化展示区里触摸农具,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东山村暑托班开展“研学探秘”活动,晋江市科技馆的4D影院里,在科学体验中感受现代文明与传统智慧的交融;磁灶镇蜘蛛山古窑址前,触摸千年窑砖,听志愿者讲“窑火不熄”的匠人故事,明白“传承”需要坚守。湖内村夏令营则邀请到内坑镇关工委专干尤芳臻老师为孩子们授课,讲述内坑镇这片红色土地的过往与今昔,让红色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从磁乡书坊的笔墨书香到东山村的非遗巧思,从湖内村的陪伴日常到三地联动的文化探索,“童心筑梦,文化传承”支教实践团以爱为帆,让陪伴成为成长的温暖底色;以文化为浆,让传统成为成长的精神根脉;以实践为舟,让探索成为成长的动力源泉。这场夏日之约,不仅是孩童的成长记,更是青年学子用青春担当守护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每一颗被文化浸润的童心,都是未来文明延续的火种,而这份守护,正是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最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