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时代的号角划破长空,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抽象理念——它是凝视革命旧址时,对历史文脉的深情回望;是聆听先烈事迹时,唤醒奋斗热情的精神洗礼;是立足当下征程时,勇担使命的责任感;更在晋江内坑这片曾见证烽火、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土地上,化作师生研学、群众宣讲的具体实践,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025年7月份,“星火晋行”社会实践团以实地研学追溯革命印记、触摸历史温度,深化对初心使命的体悟,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解码“晋江经验”,挖掘红色根脉与改革样本的精神共鸣,厘清“晋江经验”与红色资源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构建扎根中国大地的“晋江范式”。
展馆沉浸式研学:感悟信仰的力量


步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浮雕、多媒体等多元形式与图片、实物交相辉映。馆内四个展区围绕“泉州有了共产党”等主题设19个章节,通过380多张图片、近200件实物,全方位展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后,革命先辈开展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的英勇事迹。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沿展区脉络沉浸式学习:在英烈墙前集体默哀,聆听先烈事迹;李松林建泉州特支、尤大斧组农民武装牺牲、许集美助泉州解放、朱金元文物见证斗争等故事,让成员深刻体会信仰力量,不时驻足记录。


实践团成员表示,这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教育与精神洗礼,今后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革命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学习动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等是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各类红色故事,加强相关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江山。”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泉州革命历史后,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感油然而生,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
红色旧址寻初心:解码军民同心密码


作为泉州重要革命遗址,“红色粮仓”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秘密粮储基地,亭顶村村民与地下党员曾在此冒风险为游击队输送粮食、药品,诠释军民鱼水情。活动中,老党员曾爷爷带领队员参观修复后的粮仓建筑、地窖及史料区,结合乡音讲述1948年乡亲护粮往事,队员们被“粮仓藏赤诚”的军民一心震撼;陈列的物资收据、联络手册等实物,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是群众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结果,正是“坚定信仰、依靠群众”传统的鲜活注脚。
此外,始建于上世纪初的亭顶村曾氏祠堂,革命年代曾是地下党秘密联络点并参与“红色粮仓”运作,如今修缮后兼具红色教育功能,让爱国家风与红色记忆交融传承。


除了“红色粮仓”的军民同心,晋江的红色基因还藏在侨乡的跨国救亡故事里——抗战时期,晋江籍华侨积极支援祖国:东南亚侨胞组建抗日社团、募集资金物资,侨领带头捐款并组织华侨机工队投身运输,部分侨胞创办报刊宣传抗日;家乡侨眷组建服务队配合游击队袭扰日军,他们以多种方式谱写跨国救亡壮歌。
活动尾声,指导老师表示,“红色粮仓”承载的不仅是物资保障史,更是“一心向党、众志成城”的精神密码,号召将这份精神融入学习工作,以实干传承初心、用担当续写新篇。实践结束后,团队迅速投入到资料整理与成果提炼工作中。经过深入分析与研讨,团队形成了涵盖历史研究、资源开发、发展建议等内容的高质量社会实践报告,为泉州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实践赋能成长:青春力量践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在触摸红色历史中深刻领悟“坚定信仰、一心为民”的红色精神内核,更在走访调研、交流访谈中锤炼了调研分析、沟通协调与团队协作的实战能力。回望研学路,耳畔仿佛回响着革命先烈“为了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铿锵誓言,更坚定了前行方向。
未来,“星火晋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将继续以先烈精神为灯塔,深耕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播领域,用青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地方发展”的承诺,为弘扬革命精神、推动区域红色文旅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