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步履不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话到深处,76岁的吴博厚眯着眼睛,一副往事不可追的意味。泉州城的红砖白石,厝边头尾,就像一幅彩墨长卷,幻灯片似的展现眼前。他19岁离乡北上求学,再到33岁思乡心切辗转归来,14年里不变的是对老家泉州的眷恋。

吴博厚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厦大退休后,他在泉州理工学院体育部工作了14年。

这一代人的芳华,或已凋零。可对吴博厚来说,生活里的每一天都不能辜负。他行走如风,他谈笑风生,他聊发少年狂,他的生活不只有回忆,还有诗和远方:10年来他携老伴环游世界,前前后后走了30几个国家;如今还打算继续上路。

 出走和回归是人生主题  归来仍是泉州少年

“故乡,就是用十年出走,再用一生回归的地方。”

吴博厚的人生,以体育为梦想,泉州为起点,一路向北;再一路折返,回到泉州。

“男孩子嘛,从小比较顽皮,最爱蹦蹦跳跳。”吴博厚天性活泼好动,爱好体育。从泉州五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

吴博厚学的是排球,他身高腿长,动作灵敏,扣球凶猛,是排球场上一员健将。当时高校里排球风行,吴博厚科班出身,既有理论又有身手,工作上干得起劲,如鱼得水。

不过,京津虽好,却抵不过故乡难忘。西晋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故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乡。吴博厚于故乡千里之外,北风呼啸的寒冬,乡愁泛滥里却是泉州四时如春的回忆,“泉州冬天也不冷,花果不断,有我最爱吃香蕉龙眼和荔枝。”

思乡心切,羁旅十五载后,吴博厚历尽艰辛调回福建,到厦门大学工作。

就算到了厦门,吴博厚还是三天两头往泉州跑,“到了泉州中山路,我就像美猴王回了花果山,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邻里乡亲,亲朋好友,我就喜欢那股热闹劲。”

从厦大退休后,吴博厚更迫不及待地回泉州,最后到泉州理工学院工作。

“我从这里出去,最终还是要回来的。”吴博厚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在中山路撒野的泉州少年。

 

与理工学院结缘14年  坐如钟站如松走路一阵风

跟泉州理工学院结缘,源于老校长苏志明教授,“我和苏院长是小学同班同学,是发小。”

于是,吴博厚加入理工学院。“董事长军人出身,热爱体育,与我挺投缘的。”老骥伏枥,吴博厚在理工焕发了第二春。他参与组建了泉州理工学院体育部,并对积极推动和完善学校的体育建设、早锻炼制度。

这几年,泉州理工学院体育建设成果频出,尤其马拉松已成省内高校翘楚,在厦门马拉松上崭露头角,对此,吴博厚印象深刻,“当时,泉州一家报社还出专题报道,标题是《中营旋风刮到鹭岛》。”(注:中营职业学院是泉州理工学院的前身)

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泉州理工学院的十四年里,吴博厚风雨无阻,早锻炼一日不间断,堪称奇迹。为此,泉州理工学院纪念办学30年时,吴博厚被授予“泉州理工学院终身贡献奖”。

如今,晨跑,晚散步,已成为吴博厚的日常作息。古稀之年,吴博厚却依然坐如钟站如松走路一阵风,老态不显,神采焕发。“退休?还没呢,干到干不动为止吧。永不止步。”

 

 

携老伴走遍30几国家 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

这首《张三的歌》,吴博厚其实没听过。不过,他“聊发的少年狂”,有诗和远方:十年来,吴博厚携老伴环游世界,至今走过30几个国家。他做过最浪漫的事,没有华厦美衣裳,只是和老伴一起到遥远的地方看一看。

吴博厚说,从2002年开始,他和老伴相继踏足国内山山水水。而从2008年开始,吴博厚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们在埃及金字塔的夕阳里漫步,在阿尔卑斯山下远眺,在伦敦的大本钟前徘徊,在西班牙的葡萄庄园里参观。东南亚、澳洲、欧洲、北美洲都去过了,如果有机会,吴博厚还想去南极洲看企鹅。

有人说,吴博厚的人生,充满着“走出去”和“回家乡”。

“走万里路,才能更好地认识家乡和自己。”吴博厚说,除了景观,他还在意当地的经济和风土人情,甚至有时会跟泉州相比较。今年寒假,吴博厚的新计划是去老挝、柬埔寨,去看看吴哥窟。

捋了下花白的头发,吴博厚笑着说,“只要走得动,我们还会继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