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津平,理工贴吧上说他是“魔鬼教头”。

理工同事却说,老杨是个敦厚爽直的江西汉子,勤勉,且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或许,他这种坚持的“倔”,正是理工人特有的气质。杨津平常说,理工成就了他;而现在,他也在为理工奉献。

2018年,是他到泉州理工学院的第23年,“人生没几个20年了。”在杨津平心里,此心安处即吾乡,理工早就是故乡抚州之外的另一个家。学于斯长于斯,从懵懂少年到不惑之年,理工的宠辱沉浮,已与他休戚相关。他说,理工既是母校,又是家,就是那个自己骂了千百遍却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折翼大叔”的马拉松愿望

    冬日午后,久违的阳光从西面透过百叶窗,洒落一地。杨津平端坐着,左腿上打着厚厚的护具,拐杖就搁在身旁。见面爽朗一笑,“伤好后,希望还能跑得动,可以再跑马拉松。”

     两个半月前,杨津平在校运会5公里长跑比赛中受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而今,他正在术后康复中。说他是“折翼天使”,杨津平笑了,“是折翼大叔。”

     回老家休养一个月,杨津平就迫不及待地回理工上班了。拄着拐杖,看着身边一个个行走如风,让他懊恼不已。不过,终究是回到泉州,熟悉的学校,熟悉的人和事,让他心更安定了。

     杨津平爱人留在江西老家,长期异地,女儿也在杭州念大学了,他的生活里,更多时间给了工作。“在理工,不长跑几乎不是理工人。”杨津平说,他爱长跑,希望腿伤痊愈以后,可以恢复锻炼。

 

 从江西大山到闽南小镇学艺

   1995年,杨津平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到厦门站,再辗转换乘到晋江金井,一下就从赣东大山深处到闽南滨海小镇。年轻的他满怀信心,希望能学到一门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

九十年代,汽车少,摩托车是主要交通工具,一辆摩托车要一万多元,摩托车维修随之水涨船高,也成了抢手的工作。当时,位于金井小镇的“晋江摩托车培训学校”(泉州理工学院前身),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一些年轻人前来学习,集训3个月,就各自回家开店,或留校任教。杨津平同乡王小明早一年就来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在他的介绍下,杨津平才走出大山,出门学艺。

在金井小镇,街市繁华,车水马龙,涛声帆影,就连空气中淡淡的咸味,也让初来乍到的杨津平心迷。

杨津平那期培训班有45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也有些已成家的。因为目标明确,学艺心切的杨津平很快就在同学们中脱颖而出。

而这时,从建校伊始就有的早锻炼闯入杨津平的生活。

杨津平说,刚开始,他也挺排斥的,“我是来学技术的,又不是来练体育的。”

不过,董事长的一席话,让他醍醐灌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车可是个体力活,长时间下蹲,扛零配件,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这都需要一副好身体。如果平时不锻炼,工作了哪里扛得住?”

于是,杨津平下定决心起早跑步,闻鸡起舞。3个月集训期后,同学都变黑了,变硬朗了,身体也好多了。而杨津平也由于成绩突出留校任教。而这3个月的早锻炼,也炼就了杨津平一生的“理工DNA”。 

冬天掀学生被子的“魔鬼教头”

这一待,就是23年。杨津平从摩托维修教师到辅导员再到学工处处长,他一步步紧跟着理工发展的步伐。最早在晋江金井,2001年到泉州市区,2011年到晋江内坑,杨津平一直扮演着先行者和拓荒者的角色。

     杨津平爱吃面线糊,会讲一口麻利的闽南话;他会早上5点40分就起床跑步,他会把“创业者摇篮”口号挂在嘴上。泉州是他第二故乡,理工是他第二个家。杨津平常说,理工既是校,又是家,就是那个自己骂了千百遍却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在杨津平看来,正是早锻炼制度,让理工那么的特别,“没有哪个学校像理工那么重视早锻炼,从制度设计上来落实体育锻炼。”而他,也是跟着早锻炼项目一起成长,一起参与了早锻炼制度建设的完善。

    正由于在早锻炼制度上的“铁腕”管理,杨津平被学生称为“魔鬼教头”。

“到了冬天,学生赖床,迟到,那是常有的事。”杨津平说,有时还得扮黑脸,“在金井(短期培训阶段)时,一有学生赖床,我过去就掀被子了。”杨津平笑着说,那时都是男生,他管理方式也粗暴了点,现在就人性化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最后也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学生毕业后,聊到早锻炼,除了感恩,就是早锻炼时的苦与乐了。

理工贴吧上有帖子戏称,“自从老杨坐镇以来,早锻炼出勤率达到95%,辅导员积极性极大提升,学生们提前告别青春,走向成熟(我宿舍一体育委员头发都跑白了),抗雾霾能力翻了几番(以后北漂so easy)!” 

                                     

23年长跑里程可绕福建沿海6圈

作为一个教育者,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教育。对此,杨津平23年如一日,不折不扣地坚持了23年。无论炎热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他都如期出现在操场,跟着学生们一起跑步。

根据学校早锻炼制度的沿革,给杨津平做了一个“理工步数”:从1995年至2001年间,学校每周是5次5公里长跑,周末2次10公里海边跑,6年里共计4050公里;从2001年至2014年间,学校每周2次3公里长跑,周五8公里个人跑,一年36周,13年里共计6552公里;2014年至今,学校每周3次2公里长跑,一年36周,4年里共计864公里。

在理工23年里,杨津平早锻炼共计跑了11466公里,再加上平时自发的长跑和马拉松比赛,他的长跑里程数大概达到了20000公里。

福建沿海海岸线全长3300公里,杨津平23年的长跑里程可以绕福建沿海海岸线6圈。

“在理工待久了,你不太可能不去跑马拉松。”1999年第一次跑马拉松,那是在学校在金井组织的“金井马拉松”,杨津平跑了5小时02分;之后陆续跑了厦门马拉松和晋江马拉松。而奔跑者的姿态和“在路上”的状态,也是理工人一向推崇的生活方式。

23年里,杨津平一路奔跑,路过围头湾的半月金滩,路过桃花山的十里春风,路过内坑镇的烽火岁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杨津平说,他最美好的时光,是跟理工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