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秀上,校长特别推荐了《朦胧诗选》

创新是探索未知世界,必须有敢吃螃蟹的冒险精神。53日,臧树良校长在我校全体教职工例会上,特别剖析了一个案例,他讲述了一本书《朦胧诗选》的整个出版过程,鼓励师生们要从这个案例中学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动力。”

这个案例很生动,426日,臧校长在我校图书馆的真人图书秀中,也与学生们分享过这个案例。在教职工例会上再次分享,臧校长说,1980年,辽宁大学中文系78级学生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是同窗好友,也是诗歌爱好者,经常课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当时,这几位学生经常抄录能够找到的‘朦胧诗’,大家相互交流、传看,还互相抄阅。”臧校长介绍,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小范围的欣赏和创作,他们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惊喜,就找到系主任冉欲达,决定中文系出资印刷内部学习资料。“冉曾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要是坐牢我和你们一起去坐。” 臧校长回忆,后来连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诗探索》主编谢冕都帮忙写了序言《历史将证明价值》。

“这就是兴趣产生的创意!”臧校长说,4位编选者共领蔡到600元编选费,但是,他们依然非常开心,因为能把好诗与大家分享是他们最初的动机。到了198511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了《朦胧诗选》,第一版5500册,就抢购一空,二次印刷激增到3万册。到1996年第九次印刷时已经达到24万多册。“说实话,这本《朦胧诗选》的发行量,已经可以同《唐诗三百首》、《诗经》、《楚辞》有得一比了。并且三十年不断再版,产生了魔弹效应!”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借鉴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动力。”臧校长说,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培养、放大、扩散学生们的兴趣。“在立德树人要注重开发兴趣,提升动力,学生社团(第二、三课堂)通识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要重视阅读、讲座、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