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一群身穿惠女服饰来自艺术传媒学院的学生,带来一场主题为“惠安非遗正青春”的惠安县 2025 年非遗觉醒计划暨惠女服饰展。

花头巾、黄斗笠、蓝短衫、宽黑裤、银腰带……这些承载着惠安海风与劳动智慧的服饰符号,不再是博物馆橱窗中的静物,而是以青春的姿态,在泉大的舞台、课堂与展区之间“活”起来。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有惠安县文旅局副局长魏为,惠安县文化馆馆长程丽雯、副馆长郑慧芬,我校校务顾问吴建生、科研处处长任丽娟、教务处副处长周燕妮、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朱冰梅、团委副书记曾子石,艺术传媒学院书记涂永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头人梁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孔雨霏与师生代表。



非遗进校园,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非遗的传承,是一场跨越古今的远航;青春的力量,正为这场远航扬起新的风帆。”活动主持人、20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吴美珍在开场时如是说。正如她所言,这场活动不仅是展示,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唤醒。

“我校艺术传媒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将惠女服饰文化有机融入教学与实践,持续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启动仪式上,涂永坚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与惠安县的深度合作,是校地协同推进文化传承的新起点。学校将持续推动非遗与专业教育融合,让青年学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与创新者。

“我们非常期待与泉大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贡献力量。”魏为在启动仪式致辞中介绍,惠安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以 “青春” 为钥,打开非遗传承的新大门,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高校课堂,让年轻群体用创意为其注入新活力,让惠女服饰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成为当下的潮流。期待通过高校的青春力量、群众的参与热情、媒体的传播助力,让更多人看见,让惠安非遗 “活” 起来,让 “惠女文化” IP 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服饰秀+非遗课堂,让传统可触可感

在活动中,惠女服饰秀成为全场焦点。舞台上,既有源自崇武、小岞地区的传统款式,也有艺传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的现代演绎。

“我尝试用现代面料重构传统符号,让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的独特美学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作为设计者兼模特,2022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班的学生张晶晶深切体会到,设计不只是创造美,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秀场之外,惠安女斗笠制作、竹编技艺等非遗课堂同步开展。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示范师生亲手体验,从编织到穿搭,从纹样到寓意,非遗成为可触可感的技艺。


青春视角,为非遗注入新表达

“当我为参观者做活动讲解时,我为自己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而自豪。”活动中,身为志愿者的吴为昕,是20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她真切感受到,非遗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以青春的姿态,在年轻人手中绽放新的光彩。通过这次活动,她明白,“传承不是口号,而是在每一次讲解、每一次引导中,把非遗的种子播进更多人心里的行动。”

而2025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升本)学生彭慧从活动中读出,惠安女服饰是泉州海洋文化与民俗智慧的具象载体,处处透着这座“海丝起点”城市的印记。“参加此次惠女服饰展的走秀,很值得,这样的美需要传承。”

同样身为志愿者,2023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何玲厦感受到,“这场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让我读懂了一件衣裳背后承载的历史与精神,也让这份独特的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同学们的心声,正是非遗觉醒的真实回响。

本次惠安县2025年非遗觉醒计划暨惠女服饰展共十期,将陆续走进高校、景区与城市空间,形成持续性的社会影响力。泉大作为首站,依托专业优势,将与惠安县加强深度合作,让非遗不再止步于市集与展馆,而是走进课堂、秀场、短视频,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