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新思想伟力”下党乡研学实践团开班仪式在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党校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35名思政课教师齐聚这片承载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光荣记忆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全方位的研学实践之旅。此次研学实践是马院深化实践研修、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

开班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蔡金佩讲话。他强调,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全体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解析时代课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课堂上真正入脑入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下党乡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亲身体践地,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的发源地,更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孕育地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希望全体参训教师以此次研学为契机,循着领袖足迹追溯初心使命,深入挖掘下党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鲜活案例与精神密码,将实践感悟转化为教学动能,让思政课堂更具温度、深度与感染力。
开班仪式后,研学实践团立即投入紧张的研修活动。在“难忘下党主题馆”,教师们通过珍贵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和详实的实物陈列,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践诺之行、救灾之行与牵挂之行,深入了解了下党乡从“五无乡”到“幸福乡”的蝶变历程。主题馆内,7阶台阶与19阶台阶组成的“719”设计、897.19平方米的展馆面积,无不镌刻着1989年7月19日总书记一进下党的难忘记忆,让老师们深受触动。在鸾峰桥、滴水穿石公园等现场教学点,全体教师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回望入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实践团前往乡村振兴示范点——中国传统古村落西埔状元村,实地考察当地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的显著成效,聆听原西埔小学校长缪春明讲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宝贵经验。

研学途中,实践团还走进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下岐村,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探访渔村新貌,深切感受领袖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昔日,全村700多户“连家船民”祖祖辈辈以船为家、漂泊海上,“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曾于1998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深入这里入户调研,作出“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二十余载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下岐村从无到有、从穷到富,船民们实现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美好愿景,用翻天覆地的变化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理念的实践伟力。

最后,在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教师们聆听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课。通过详实史料与珍贵影像,深入学习了“军中千里眼”“无名英雄”蔡威同志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事业,为红军长征胜利与革命事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感人事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
此次研学实践为期两天,采用现场教学、实地参观、主题活动、微视频拍摄等多种形式。后续,实践团将深入学习宁德脱贫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完成思政微视频拍摄制作任务,梳理研修内容融入课程清单,撰写研学心得,将研修成果切实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全面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下党乡研学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生动的实践课堂。通过实地走访,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收集到了大量可用于思政教学的鲜活案例。未来将把此次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聆听下党故事中感悟新思想伟力,在学习闽东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研学为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常态化实践研修机制,让更多思政课教师走进实践一线,在真实场景中汲取教学养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